2013江苏公务员行测指导:最重要的一组矛盾关系
最重要的一组矛盾关系
真假判断题目是行测中判断推理部分的一种传统题型。翻阅一下江苏省省考近几年的真题,就会发现,真假判断每年都会出现,A,B,C三类试卷都是如此,江苏的考生一定要对真假判断题目要有充分的准备,对该类题目设计到的逻辑知识和解题技巧要牢牢掌握。
很多考生都知道,真假判断题目首要的一个突破点就是题干信息里的矛盾关系,如果找到一组矛盾关系,题目也就解开了一半。矛盾关系有多种多样,其中有一组频繁的省考中出现,但却很容易被很多考生所忽略,我们现在就来介绍一下这组在省考中最重要的矛盾关系。
首先,我们要矛盾关系的特性:“非此即彼”。这一组矛盾关系中的两个表达,一定是必有一真,必有一假的。如果满足这个条件,也就构成了矛盾关系。来看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,比如,小明的爸爸跟小明许诺:“如果你考上第一名,就带你去公园”。那么发生了什么事,小明可以说爸爸骗人了?大家一定都会想到,那就是小明考了第一名,但爸爸没有带他去公园。我们运用一下翻译推理对题干进行一下简化,上面两件事可以表述为“考第一→公园”和“考第一且非公园”,这其实就是一组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,我们用公式来表达一下就是“A→B”与“A且非B”。这矛盾关系在省考中频繁出现,甚至有时在同一道题目中反复考察。
比如2011年A类67题:
甲、乙、丙、丁四位球迷有一段对话。甲说:“Y球队能进入决赛。”乙说:“如果X球队能进入决赛,那么Y球队也能进入决赛。”丙说:“我看Y球队不能进入决赛,但X球队能进入决赛。”丁说:“X球队不能进入决赛。”
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是对的,那么可以推出()。
A.X和Y球队都能进入决赛
B.X球队不能进入决赛,Y球队能进入决赛
C.X和Y球队都不能进入决赛
D.X球队能进入决赛,Y球队不能进入决赛
对题干进行简化我们就会得到这样的四条信息:甲(Y),乙(X→Y),丙(X且-Y),丁(-X)。这时就可以看到其中乙和丙的话就符合“A→B”与“A且非B”这组矛盾关系。矛盾关系是必有一真,必有一假的,而题干中有说四人中只有一人是对的。那么显然那个对信息就在乙和丙之中,而剩下的甲和丁则说的都是错的。这时我们就得到了肯定性的信息:—Y与X,答案也是选出来了为D。
考生可以多翻看一下江苏省历年的省考真题,比如2010年C类65题, 2009年A类52题,2008年B类105题,等等,都是考察的这组矛盾关系。此外,考生不仅仅要学会寻找这组矛盾关系,其它的常见的矛盾关系,反对短息,以及包容关系,也都是很重要的。尤其要注意,很多时候,得到其余表述的肯定信息后,还要返回到这组矛盾关系中,去确定到底谁真谁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