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江苏公务员行测指导:类比推理中的误区
类比推理中的误区
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判断推理一共分为四个部分:逻辑判断、图形推理、定义判断和类比推理。考生心里有这样一个疑惑:类比推理在这四个模块中相对比较简单的,但是每次10道题目都无法得到满分。确实,类比推理相对比较简单,但是每年的题目中都会给考生制造几个陷阱。
在近两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,经常在充分必要条件上出现错误。
例:努力∶成功
A. 生根∶发芽 B. 耕耘∶收获
C. 城市∶乡村 D. 原告∶被告
【解题误区】
类比推理的解题思路为看词性、造句子、想逻辑,而且造句子这种方法在类比考试中尤为好用,因此很多考生在做此类题目时,都使用这种方法,比如在这道题目中,“努力就能成功”、“生根就能发芽”、“耕耘就能收获”,C、D明显可以排除,词性A、B项也符合,致使很多考生答题错误。
【正确思路】
现在的考题越来越难,充分必要条件是其中比较难的考题。题干努力∶成功是一组必要条件,即“只有努力才能成功”;A选项生根∶发芽是一组充分条件,即“只要生根就能发芽”,很多考生不解,举个例子:黄豆芽等,不用生根就可以发芽,因此这两个词是一组充分条件;B选项耕耘∶收获是一组必要条件,即“只有耕耘才能收获”,因此不能简单地利用造句子的方法来做类比推理,会发生错误。
例:争议:仲裁:听证
A.诉讼:审判:旁听
B.通货膨胀:宏观调控:货币政策
C.突发事故:现场抢救:善后处理
D.交通安全:交通法规:交通警察
【解题误区】
利用造句子的方法,争议:仲裁:听证可以理解为“有了争议需要仲裁,过程中可以采取听证的形式”。很多考生在A、B选项上产生了偏差,A选项可以理解为“有了诉讼就要审判,过程中可以采取旁听的形式”,正确; B选项可以理解为“有了通货膨胀需要政府宏观调控,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实行”,正确。
【正确思路】
在类比考试中如果遇到A:B:C这种类型的题目,首先要掌握此类题目的解题技巧:可选择中间词为立足点(B),先寻找A:B之间关系;再寻找B:C之间关系。
题干中以争议为立足点,首先看争议:仲裁的关系,不能简单的造句子,要找清楚两个词的逻辑关系,争议是仲裁的必要条件,然后看仲裁:听证的关系,听证是仲裁的一种程序,但不是必要程序。
A选项以审判为立足点,首先看诉讼:审判的关系,诉讼是审判的必要条件;然后看审判:旁听的关系,旁听是审判时的一种程序,但不是必要程序。因此A选项正确。
B选项以宏观调控为立足点,首先看通货膨胀:宏观调控的关系,通货膨胀是宏观调控的充分条件,可能没有学过法律的考生会比较难判断,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时候都要进行宏观调控,因此通货膨胀:宏观调控是充分条件;因此B选型错误。
通过以上2道题目,希望广大的考生们注意,在类比推理试题中,造句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,但是我们应该利用造句子的方法排除选项,再利用其中的逻辑关系选出正确答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