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江苏公务员行测指导:逻辑判断中的“数学运算”
逻辑判断中的“数学运算”
很多考生在行测考试中认为最难做的就是数学题,而在近两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中也逐渐加入了数学思维,“逻辑+数学”这样的混搭模式让很多考试知难而退,甚至很多人选择直接放弃。
例如:(2011.A类.66)
某市实行人才强省战略,2010年从国内外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000名,其中,管理类人才361人,非管理类不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250人,国外引进的非管理类人才206人,国内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252人。
根据以上陈述,可以得出( )。
A.国内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管理类人才少于70人
B.国内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管理类人才多于70人
C.国外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管理类人才少于70人
D.国外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管理类人才多于70人
这类题目题干特别长,并且包含“管理”、“非管理”、“博士”、“非博士”,此外,这道题目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在题干中都会给我们一些数字符号,比如一共1000名等。这暗示着这道题有数学的思想在其中。以2012年A类第68题为例:
(2012.A类.68)
某单位共有18名员工,因缺乏科学管理,人浮于事和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十分严重,工资只分高、低两类。单位中不干事的比干事的还多,干事者中工资低的人比不干事者中工资低的人还多。令人稍感欣慰的是,在不干事的人中,工资高的只占少数,另外,毕竟还有工资不低的干事者。最近,小张和小王离开了这个单位,但是该单位人员的上述结构并未因此而改变。据此,可以推断小张或小王原来在单位中不可能是
A、工资高的不干事者 B、工资低的干事者
C、工资高的干事者 D、工资低的不干事者
【解析】C
第一句话:不干事>干事 等价于 ①不干事高+不干事低>干事高+干事低,
由于一共18人,因此,不干事≥10,干事≤8。
第二句话:②干事低>不干事低
第三句话:③不干事低>不干事高
①+②得:不干事高>干事高
所以:干事低>不干事低>不干事高>干事高
由于不干事≥10且不干事低>不干事高,因此不干事低≥6;
干事低>不干事低且干事高+干事低≤8,
因此在这道题中只有一种可能性:干事低为7个人,不干事低为6个人,不干事高为4个人,干事高为1个人。因此小张和小王不可能是干事工资高的,否则一旦离开,单位的结构必然被破坏。
数学类逻辑题特征:题干长+多主体。但是主体属于两个交叉的集合,比如题干中“干事”“不干事”“工资高”“工资低”,是相互交叉,主体间可以两两搭配,因此可以将其进行细分,利用不等式的之间的简单加减法可以得到答案。
